百年老店如何迎戰疫情?新餐具的小巧思,讓上菜更衛生,分食更方便

▲ 以「骨仔燈」為名的餐具系列,用造型展現度小月的招牌燈籠意象。

關於「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

2014年起,設研院開始推動「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邀請各領域企業為設計相關科系學生的畢業製作出題,並徵求優秀團隊來提案解題,再由企業提供產業知識指導,幫助學界了解業界實際需求,縮減學用落差;企業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不僅能發掘優秀人才,同時可進行未來潛力商品或創新服務模式的開發實驗。精彩成果將透過每年的新一代設計展公開展示,推廣設計產學共創雙贏的合作理念。

疫情升級期間,全民共同經歷了好幾個月只能外帶外送的日子。過往以內用為主的餐飲業者,紛紛轉型求生,推出外送餐盒應戰。面對疫情下的新常態,餐廳該如何重新贏回顧客的信心與安心,顯然成為重要課題。百年歷史的台灣小吃餐廳度小月,在疫情之下真正經歷了小月的洗禮,開始思考後疫情時代,華人共食的餐具該如何重新設計。

設計產學合作 讓老品牌與新生代相遇

度小月品牌總監葉文宏表示,由於疫情影響,讓餐食外帶成為主流,若要內用也必須使用隔板並以套餐形式上菜,對以往一次上菜講究澎派感的台菜造成很大影響,「感覺就是少了一味。」他說,除了度小月內部員工正在積極應變,也希望藉由設計產學合作來跟年輕一代集思廣益,為華人共食文化設計出新的餐具方案。此外,身為台灣少有的百年餐飲品牌,與時俱進拓展新客群也是度小月的重點目標。對此,他有感而發:「如果拉麵店跟擔仔麵開在隔壁,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走進去拉麵店。」

「之前完全不知道度小月這家店,完全!」畢業於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的許庭瑜坦承,對她們這個年紀的同學來說,度小月是個陌生品牌,直到參加設計產學合作才開始認識這家屹立百年的台灣小吃老店,不僅揪團隊夥伴實際去店內試吃,每天下課有空也幾乎會去迪化街分店周邊逛逛找靈感。

而為什麼會選擇度小月的題目,許庭瑜笑答「因為跟餐飲有關,讓我們整個動力都來了!」由於團隊四位成員對於電子、科技類的題目相比之下較沒興趣,所以她們最後決定專注於最有興趣的題目且做到最好。

大盤換小盤 巧妙結合度小月燈籠與傳統窗花意象

榮獲度小月企業金獎的銘傳商設系團隊作品「骨仔燈」(KÓO Á TING),將度小月招牌的燈籠形象融入作品造型,「骨仔燈是燈籠的台語講法,現在很少人會這樣說了,」許庭瑜解釋,為這件作品取個富有文化意涵的名字,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度小月是個具有悠久歷史與豐厚文化的品牌。

▲ 盤緣特別設計的突出造型,讓上菜更方便、更衛生,也更優雅。

在解決後疫情時代的共食需求方面,團隊幾經思考,將原本盛裝料理的大盤改為小盤,可以給一個人小份量使用,也能讓多人共食時的大盤菜分裝為兩小盤,降低每盤菜被夾取的次數。值得一提的是,團隊特別在小盤邊緣設計了微微突出如把手般的造型,「這樣上菜的時候手才不會碰到菜,不僅比較衛生,也比較不會被燙到。」原來這樣的巧思來自於許庭瑜和另位成員的餐飲業打工經驗,讓她們更能設身處地做設計。而小盤四分之一圓的造型與不同的色彩,也讓擺盤多了各種變化的趣味,合起來像燈籠,分散四角又像傳統窗花,「不會像大盤那麼無趣,更適合網美拍照打卡!」

▲ 別出心裁的小盤設計,不只方便分食,也創造多樣化的擺放方式,圖中擺法就如同傳統的窗花般,滿足年輕網美拍照打卡的需求。

工廠實做獲青睞 未來可能現身度小月私廚

「她們真的去工廠打樣,實做讓她們獲得高分。」葉文宏對金獎團隊印象深刻,直說在她們的眼神中看到堅定的表情,「這就是有沒有撩落去做的差別!」許庭瑜說,因為對於陶藝不熟悉,為了把畢製作品做到最好,她們特地去樹林找陶藝師幫忙捏陶,過程中還因為樣品的角度和曲線不符預期,「一直打掉重燒」,可說是她們遇到最大的挑戰;但也因為這樣的堅持,讓她們獲得度小月金獎肯定。許庭瑜分享作品現況時表示,自己常常拿麵碗泡麵來吃,「真的超級實用!」一些親戚也跟她們訂了幾組。葉文宏則透露,這組金獎作品或許有機會在度小月迪化街分店的私廚料理現身,搭配特色料理用來款待賓客。

「好好放手一搏去嘗試吧!」她語帶激動地給未來參加設計產學的學弟妹信心喊話,這是學生的創意衝勁搭配企業實務的最佳機會,雙方會擦出什麼火花,真的很值得期待。這樣一個期間限定的美好相遇,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