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人之間的關係,既是從自身向外望的水風景,許多時候更勾動了向內探照的心靈感知。「這種關係裡有著很高的複雜性」,有河之靈展區策展人曾雅欣如此說明,「因為人們對水的情感是雙面的,水既可以溫柔療癒、乘載萬物,也可以變幻莫測或深不見底。」
2025臺灣文博會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今(16)日展前記者會,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文化內容策進院代理院長胡婷俐、文博會總顧問龔卓軍、商展總監汪麗琴等出席,並由策展團隊介紹文博會的年度策展主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文化內容策進院、台灣角色品牌授權協會等分享策展理念及展域規劃。
為協助參賽者深化作品內容、掌握趨勢與產品落地策略,26th IBDC自行車設計共創工作坊現正開放報名,名額有限,歡迎踴躍參與!
今年IBDC的主題是『智慧.永續.樂生活』,鼓勵參賽者透過結合智慧科技、環保理念提出創意設計,讓自行車不僅是一個移動載具,更是享受生活、親近自然的方式,引領大家邁向更美好的未來生活形態。
2025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區主題展「穿霧之境」,策展人曾令理以台灣珍稀的霧林為出發點,結合文化策展人柯智豪的觀察與敘事,打造出一場從水霧、森林到人文的五感體驗。展覽以三段式動線引領觀眾走進自然與產業交織的故事,並透過木構展場、流動光影與森林香氣營造霧林意象,同時展出許多以自然與在地文化為靈感的創作,期待觀眾能在展中感受自然之美,並進一步支持台灣優秀的文化創作。
2025臺灣文博會即將於8月2日至11日辦理,8月2日首先在松山文創園區以「文化策展」展開序幕,「品牌商展」則從8月5日起在南港展覽館接續登場。文化部表示,每年都引動大批觀眾參加的品牌商展,今年特別移師交通便利、展場規模更大的南港展覽館,除了廣受歡迎的各大文創品牌參展外,將首次推出由文化部黑潮計畫補助34組臺灣原創角色組成的「黑潮星樂園展區」,完整聚集臺灣各個吸睛的IP。
面對 AI 加速滲透設計工作的今天,設計師的角色與能力正在重組。本次工作坊以未來學的情境思維為起點,帶領學員圍繞「未來校園」、「未來社區」與「未來樂齡園區」三大主題,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建構情境、辨識需求,進而發展回應未來挑戰的設計構想。設計不只是創意產出,更是一次次針對真實議題的對話過程,讓創意具備時間與社會的定位。
設研院推動微移動議題已邁入第三年,設研院攜手微移動產研聯盟成員於6月18日,透過「微移動產業創新趨勢應用研討會-期中產研交流」持續佈局微移動的韌性發展、產業應用及環境適應。今年聚焦「高齡服務建構」與「觀光加值應用」兩大應用情境,分別整合應用研究與設計開發的設計資源,並積極與產研聯盟成員進行跨域協作,尋求適合地方與特性的應用創新的機會。
隨著全球環境危機日益加劇,循環經濟正成為未來經濟模式的重要方向,循環設計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綠盒循環設計Leafer是一間協助企業進行循環經濟轉型的設計公司,其開發的循環設計工具 「C-BAT」,更奪得2025年iF 設計獎。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綠盒如何為臺灣的循環經濟注入更多可能性!
本文以《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為基礎,摘要其研究成果與分析洞見,並以「設計生態系統」為核心架構,全面檢視台灣設計產業的供需動態與結構性挑戰,進而提出具系統性與前瞻性的設計行動指引。
2025年隨著台灣設計展落腳彰化,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成大昶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樂土)共同研發的C-STONE大理石循環塗料也朝彰化邁出嶄新一步!
當AI進入工作現場的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一個關鍵提問:當一張設計圖可以由AI在數秒內生成,設計師的價值,該如何重新定位?《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彙整了國際研究趨勢、204份設計產業調查問卷,以及41人次來自產、官、學界的深度訪談,試圖為設計產業找出下一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