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看設計,設計思維的經濟視角──王德明專訪

 

邀稿/王德明 理事長

編輯吳承遠

 

「30歲前,我身邊來往的人很少是設計師,我同學都是業務。所以實事求是和務實,已經成為一種慣性。」從企管系畢業的優視覺溝通總監 王德明,也是現任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說著自己的求學經歷時,有設計人的浪漫卻也帶著商人的務實,「設計不能只是美學」他笑著說。

 

 

從經濟看設計,一場另類的設計思考

 

在還沒成立「優視覺溝通」前,王德明曾服務於一家常與歐洲設計組織往來的設計公司,比起只談怎麼「變漂亮」,他們談的都是商業模式,王德明漸漸發現,這些所謂設計思考、設計流程,與以前念企管時的行銷學、企業管理等「產、銷、人、發、財」是接近的。他分享,每當與業主討論「為何要做設計」時,很少會只聽到「因為覺得很醜」這種答案,他強調,設計常被誤認為只是「讓東西變美」,實際上是策略性解決問題的工具。

 

通常,客戶都會有一個機能性的目的,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例如美妝品牌可能希望透過設計塑造一個高價位的副品牌;老店希望增加收益;有些則單純想獲獎;或是新鮮感過後仍有效維持收益。若是公部門,設計的任務則更偏向傳達理念與政策價值,王德明指出,透過有效的視覺設計,能幫助民眾理解政府的施政方向,進而對政府的信任就會越高,有利政策推動。因此,有效辨識目標客群的類型並找出令人信賴的溝通方式,是商業設計中極為關鍵的一環。

 

不過,設計也不是萬能,「設計也許可以幫你吸引到人家看你一眼,點擊一次,但剩下的還是你產品力要好。」他舉例,曾經觀察到有一個市場改造的案子,因設計風格清新、氛圍宜人,被形容「像圖書館一樣」,招商時也吸引非常多年輕攤商進駐。然而,後續營運卻因各自的經營理念不同,無達成共識。「這說明不是光靠設計就可以讓一個產品成功」王德明說,設計只是一個環節,更需要經營團隊打「團體仗」,發展出有系統的合作模式,才能真正發揮設計在品牌經營該有的影響力。

 

 

設計師,需要更強的「整合力」

 

「身為設計師,應該要去接觸好的食、衣、住、行。」王德明強調,這不是鼓勵拜金,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是一個培養視野、了解不同商業模式的有效方法。過去曾長時間服務金字塔頂層的客群,那段經歷培養出他開放的心態,「有些潮流雖然乍看之下令人匪夷所思,但它們反映的,往往是某個特定消費階層的行為模式與商業邏輯。」他也鼓勵同仁接觸不同領域的商業案型,因為他認為品味之外,設計師也需要「整合力」:能將新的觀察與既有資源結合,從跨界理解中培養洞察及應變的能力。

 

他建議設計師最好能對三到五種類型的產業有所涉略,「因為不同產業的語彙差異很大,而對產業語彙的理解多寡也直接影響設計師的思維與溝通能力。」舉食品業為例,有次與一間上市櫃食品公司的案件,金額大約三十幾萬,卻需要拆好幾次帳,讓他很納悶,因為過去一個金融業的案子對方直接當月結算也無需簽約。他後來才理解,金融業每日進出的量額動輒都是八至十位數字,而食品如五穀雜糧產品也就幾十塊,兩邊對金額高低的思考有差異,當然影響做事風格。「這就是產業思維的不同。」他說。這七八年間,許多設計師都熱衷從事文化活動,但文化只是一種類型,他鼓勵設計師多拓展不同角度的視野,深入理解不同產業的邏輯與語彙,因為面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時,設計師必須具備跨領域的應對能力,「總不能每個客戶都跟他談設計思考吧?」他笑著說道。

 

他分享一個親身經歷:「在城市和鄉鎮工作,溝通方式就有很大不同。」有次因為一個文化議題的拍攝,需要訪談一位被國家列為「國寶」的老師,抵達對方住家樓下,走出來的是一個叼著煙、旁邊跟著兩位保鏢的「阿伯」,「阿伯」開口就問:「少年仔,你來珈係袂衝呷?」王德明心想,這時候若再跟對方談設計思考,可能就立刻被請走了!

 

 

「趨勢」的敏感度,是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

 

不停接觸新物事的同時,也要對「趨勢」有敏銳度,趨勢對於設計產業而言,是無法忽視的「剛性議題」,也迅速影響商業模式。以蘋果(Apple)公布的《供應商行為準則》舉例,為推動供應鏈永續策略的落實,蘋果對不符合準則的供應商訂有明確的處分機制。若經查證違規,將停止新增項目與新業務合作,若供應商持續違反規範,或違規情節重大,蘋果將直接終止所有合作關係。在這樣的永續趨勢下,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設計的方向與材料使用。永續不再只是加分項,而是商業合作的基本門檻。

 

科技的演進,亦帶來商業模式的轉變。王德明說二十年前若要搜集設計資料,常常需要跑到敦南誠品翻書、做筆記,再選定一本書購買。而隨著網路資訊普及、加上 AI 快速發展,人們的資訊獲取方式已徹底改變。他形容:「現在進書店,多是為了休閒,不再是純粹為了知識蒐集。」誠品敦南店的結束,正是舊商業模式轉換新型態消費模式的例子。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也是一個設計趨勢與商業轉型的範例。iPhone 初期問世時,網路只有 3G 的時代,智慧手機只是外觀吸睛的「電子玩具」,應用功能有限;但到了 4G、5G 普及時,手機可以傳圖片、刷卡繳費、看影片,全面改變各種產品與服務提供的模式,王德明強調:「你要了解科技的核心應用,才能去思考它可能的商業影響。」

 

「設計很多時候不只是美學,可能還包含環境整潔、動線規劃、貨架陳列,這種很根本的使用者機能。」如早期的雜貨店,雖然在 7-11 開始興起時仍可存活,但隨著便利商店的快速進化,它們逐漸失去市場。因爲人性會主動追求「新的」、「方便的」、「整潔的」的空間,更「精緻化」的生活。便利商店這 40 年來,也從初期的單純銷售,演化到複合式服務的經營,現在可以繳費、代購、收貨、吃飯、娛樂等服務,都是因應趨勢生活步調加快、人口密度提升、服務型人力不足等社會需求的回應,能在這些社會觀察中挖掘痛點,找到轉化為設計解方的切入點,才能發揮設計的價值與不可取代的競爭力。

 

 

AI 與新世代設計師

 

看待當前的趨勢⎯人工智慧,王德明打個比方:「你想想,在我 30 歲的時候,你說我需不需要學習用數位手機?那是自然而然就會用了。」當一項工具應用已全面普及,跨越產業、社會、環境,都有應用價值時,抗拒反而會讓人逐漸被時代拋在後頭。短期可能看不出差別,但兩人若分別有無使用新工具,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將隨時間而拉大。

 

從一個公司運營者的角度看數位工具的應用,王德明認為當前工具的取得已經很方便。在同樣的時間、相同預算下,設計師可以用這些工具完成比十多年前更多更複雜的任務。現在的平面設計已不再侷限於畫圖及排版,許多時候包含研擬策略、數位設計、品牌包裝,甚至跨足影片剪輯與 3D 動畫製作。他指出,以往產業分門別類很明顯,但現在平面設計師除了要懂印刷,還要懂一點網頁或前端知識,有時還要具備行銷企劃能力。王德明建議設計系的學生,可以多修習跨域課程,如管理學院和設計學院合開的學程,對於視野及思考上的碰撞會很有幫助。此外,他也鼓勵用 AI 工具去探索產業資訊與市場輪廓,包含營業額、消費族群、族群分佈、供應鏈結構等資訊,從經濟的角度切入設計,除了貼近業主需求,也能大幅提高設計價值與專業性。

 

王德明也分享,目前公司內部已逐漸運用 AI 於背景生成、或AI生成部分元件後再後製加工組成主體的工作流程,「但我們主要的核心都還是設計師手繪」他強調,重點不應該放在 AI,而是當我們知道有個目標時,前面可以用什麼方法達成,因為他認為:「最終設計還是得回到設計師本身,只有持續提升整合能力與養成掌握趨勢的敏銳度『sense』,設計師才能駕馭工具、不被取代、並持續擔任主導設計品質的關鍵角色。」

 

 

參訪 Design R&D Lab 查看各種 AI 設計工具:https://www.rdla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