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下的工業設計,不停止的學習力和整合力──易瑋勝專訪

邀稿/易瑋勝 理事長
編輯/吳承遠
「做品牌,不是去迎合市場,是創造市場。」天晴設計創辦人暨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執行長 易瑋勝(Alan),在品牌建立上具有豐富經驗,著名的雙囍杯「喜器」品牌、複合礦砂瓷土咖啡濾杯的「澗水藍」、以及高度文化工藝的盒裝包材「三木匣」,都是他與天晴設計師共同努力的結晶。
成為一位具有學習力、整合力的工業設計師
易瑋勝認為「學習力」搭配「整合力」最為重要,從產品設計、商業操作到行銷手法,都因為科技的迅速迭代而產生多種變化,如何學習應用工具,並整合身邊資源,把想法「做出來」是當前重要的能力。
「身為工業設計師,不能只是『很會想』。」在這麼多軟體工具的時代,設計師願不願意去碰看看、玩看看是重要的。易瑋勝說,要知道一個設計師夠不夠格,實際「run」過一次案子就會知道;舉「建模」為例,它必須是一條線、二條線、和三四條線鋪成一個面,再慢慢建構出一個立體造型,需要依照一定步驟去完成,而會不會畫就是學習力判斷的指標之一。此外,除了主動學習的基本工,平時也需要多方積累自己的設計養份。
談到創造力的養成,易瑋勝說多看就對了;他在大學時就很愛跑圖書館,雖然他沒很愛讀書,但非常喜歡翻圖鑑、看造型、或研究材質等,常常從年鑑得到多元設計資訊,即使只是驚鴻一瞥,仍覺得收穫豐富。當台灣創意中心(台灣設計研究院前身)成立後.易瑋勝也維持一樣的習慣,定期去台創中心翻閱雜誌。易瑋勝說,「不限制面向地多學習,塞進你的腦袋後,做設計時應用出來,才真正是有效的整合力。」早期易瑋勝也使用了很多「原型轉化」,例如將一個開關面板轉化成另一樣東西,這種轉化的練習,不但可以幫助設計師跳出框架思考,在廣告應用上,也可以創造驚奇,例如麥當勞廣告裡,兩個路燈的投射燈排列後,就可以產生一個麥當勞的「M」字符號,能將日常生活事物整合往往是創意的一部分,「多看書、多瞭解歷史、地理等資訊,將它們納入產品設計中,才可以更有效展現「整合力」。」
數位工具是你的筆,畫什麼仍在於自己
工業設計師在創作過程,很「痛苦」的部分就是製程的相關計算,例如若是塑膠射出成型,開模時要注意到它的模流分析、縮水變形率,要注意拔模方向、拔模角等,易瑋勝認為,倘若未來 AI 能藉由製程相關的參數運算,甚至於自動調整。相信在服務客戶端透過運算這些數據,將能節省非常多的時間,他相信這亦是工業設計與 AI 應用的後續趨勢。
在工作流程上,易瑋勝認為 AI 若能幫助處理需要重複操作且費時的事情,有效節省時間會對他幫助很大。舉例來說,在做提案簡報時,通常準備期都很短,但設計師還是得去建 3D,然後再做渲染 (render)、或放入材質條件等耗時的工作。現在他可將已經畫好的草圖 (sketch) 放入 Vizcom 工具進行渲染,最後自己再後製,便能快速生成提案圖。「本來要花兩天的東西,現在只要2分鐘做能做到 80%,然後進入提案流程。就算最後沒有得標,你內心也不會覺得痛。」易瑋勝笑著說。
以前學生時代在設計公司打工,很多時間都是在「幫忙畫圖」,把老闆的草圖或口述概念具象化,易瑋勝說現在有了 AI,很多人也可以自己當老闆了,交給 AI 做這些工作,讓設計師盡量把自己提升成有決策能力的人。「學了很多的工具應用,從工業設計到 AI 生成,這些應用對工設人確實重要,不過最終還是會回到『你要用這些工具做什麼』,這才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雙向累積。」
「先做了再說」,在跌跌撞撞中嗅出市場機會
-
從純創作到培養市場嗅覺
易瑋勝說:「我希望用設計師的個人品牌去凸顯價值,『天晴出品』則居於次要。」以往工業設計師要被看見相當困難,先不論是否有管道和曝光機會,一個設計作品往往需要至少一年,有的更要二至三年以上才能產生,他希望以公司的資源,去改變臺灣工業設計師弱勢的一面。
不過這條路上也未必輕鬆,曾經因為合夥人問題而收掉一家公司,負債二三千萬到如今有了天晴,易瑋勝看盡設計產業的興衰更迭。2005 年臺灣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為設計產業帶來不錯成長,但金融海嘯在三年後爆發,嚴重衝擊消費市場,易瑋勝說:「設計人很辛苦,當市場往下探時,設計品會成為最後被選擇的商品。」比起以前「先做再說」,易瑋勝開始探詢市場需求,並於隔年成立品牌「喜器」,鎖定禮贈品市場。
不再只是酷、有創意就好,「喜器」帶入了東方文化的禮俗與文字元素,例如其中的醬碟名為「沾喜」,取雙關「沾沾喜氣」,為產品注入更多元素,也成為贈禮市場非常突出的商品。
-
國際商展開拓更廣闊的視野
易瑋勝常常在各國城市間旅行,看看國外商品的最新趨勢,其中「價格」、「產地」、和「設計手法」是易瑋勝最愛看的三個標的,了解特定區域不同類型設計品的定價,可以提供未來外銷時參考;當看見產地是「Made in China」時,就會知道其中有成本考量;至於手法,則體現了產品設計創意思維及工藝應用的進步程度,例如早年有次去日本,易瑋勝才知道日本已經在用感應元件和機電手法做創意設計,對當時的台灣創意產業而言是望塵莫及!
此外,旅行也可以觀察不同文化的市場需求,天晴曾出過著名的武器筆記本品牌「booxi」,是鎖定美國市場,有一次在香港參展時,有一個美國買家買了武器筆記本,隔年他再次出現便問說:「今年有沒有出新的筆記?」易瑋勝回答:「今年沒有,但我們有馬克杯,你要不要考慮看看? 」可惜那個買家是賣筆記本的人,當然也就沒了訂單。回去後易瑋勝認真思考一件事:「雖然做創意,但創意若不斷變換方向,跟買家和市場邏輯相衝突,像美國買家是專賣筆記本,明年不可能來買馬克杯、鞋子等其他品項。」 於是二話不說,後續為筆記本產品線新創一個品牌「booxi」,全力經營美國市場。
-
避免三分鐘熱度,強化產品「技術」門檻
然而,文創產品難免碰到一個問題,剛上市的時候因為新鮮度或吸睛而紅,卻不容易持續,只能一直推出新的商品,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唯有推出製程技術或材質獨特的產品,才能有效地鞏固產品在既有市場的定位。
例如2020 年天晴輔導設計師成立咖啡器具品牌「澗水藍」,嘗試不一樣的市場突破點。澗水藍最著名的為「礦砂濾杯」,以複合礦砂瓷土取代咖啡濾紙,產品開發經歷超過一年的前期研究,如顆粒要多細緻才可控制咖啡過濾的流速等,創造出不打洞但能維持流速的特殊濾杯;三木匣結構盒也是,先從材料研究做起,包括彈性、韌性、耐受度、保存狀況等,中間也成立粉絲網站,透過社群蒐集加工廠技術以及消費者的需求,持續累積與調整直到最終完成產品設計。
易瑋勝說:「雖然後來發現個別市場需求不一定夠大,但這都是一個運用突破性技術,持續發展成產品的過程。」如今澗水藍、三木匣皆穩定販售,讓易瑋勝相信消費者的習慣是可以因為好產品而慢慢改變的、這也讓他持續保有實驗與嘗試開發新產品的勇氣。目前他已逐步調整公司營運方式,將人力配置重點投入研發,透過新品牌的經營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廣邀利害關係人參與研究,持續用產品說話,展現有理念的設計。
工業設計在趨勢下的角色
看待工業設計在當前趨勢的角色,易瑋勝認為設計是具象化趨勢的一種方法。以「點」、「線」、「面」所構成的維度空間為例,當把趨勢看作是一個「面」時,這些「面」廣泛地影響不同產業,而設計則是在各個產業中,具象化產業的「點」與「線」,亦即,設計是「將未來想像具象化和實體化的管道」。
易瑋勝記得在 2000 年時,看見飛利浦出的一本書「Design For Future」時感到非常驚訝,覺得只有大企業才有資本做創新嘗試與研發,但也因此影響著他對未來的想像和設計方向。某種程度來說,趨勢也影響設計師的設計目標,而當設計作品出現時,又能進一步改變社會,讓社會看見新的趨勢。
設計師是實現未來的魔術師,但易瑋勝提醒,在追逐趨勢的同時,要去思考設計真正的核心目標是什麼,而非一昧的將自己扣在趨勢的關鍵字,看待這個相對性的世界需要用更高維的思考方式。易瑋勝舉環保為例:「當我們常說塑膠不環保時,換個角度想塑膠可能也可以是環保的。」想像一下時間與材料的相對關係,如果使用塑膠去設計出一個兩三個月就要丟掉的東西,這或許真不是環保的選項,但如果去設計一個十幾二三十年後都可以持續還使用的物品,那它或許就是環保的一種可能。當工業設計師回到本質,如何以設計解決現在問題、實現未來理想,才是設計人永遠不變的趨勢目標。
參訪 Design R&D Lab 查看各種 AI 設計工具:https://www.rdla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