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驅動創新: 互動科技導入特殊教育現場,打造教學新模式

 

撰文|設計研發組 邱于倢、林雁淳

 

 

設計×AI技術,共創包容教育

 

在設計驅動創新的推動下,正加速科技導入校園教育。今年 (2025) 攜手夢境現實與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教授共同合作,將互動學習遊戲正式導入特殊教育課堂,使用 Webcam 搭配 AI 模型骨架進行辨識,將功能性動作融入日常情境,打造兼具趣味性與個別化的創新教材。這項成果已於9月12日、9月19日及9月26日,分別在雲林崇德國中與台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台北金華國中進行實地體驗,展現科技落地於特殊教育的新可能。

 

運用骨架辨識技術,系統能即時偵測學生動作完成度,並在遊戲中設計多關卡挑戰,幫助學生循序漸進提升肢體表現的精準度。同時加入3D 人物引導與學習模式,透過示範、文字與視覺軌跡引導,協助學生快速理解動作內容,並減輕教師教學示範的負擔。

 

 

 

肢體訓練為獨立生活的關鍵要素

 

根據職能治療與特殊教育的研究,肢體動作不僅是生活自理的能力基礎,更是促進認知、感官整合與社會互動的重要媒介。許多學生在肢體能力上的不足,常連帶影響到生活表現、課堂參與與學習自信。透過遊戲化的肢體訓練設計,學生能在動作實作中獲得即時回饋,強化身體控制與動作協調,同時在成就感的累積下,逐步提升專注度與參與意願。這樣的設計不僅支援學生的動作學習,也讓教師能以更具策略性與系統化的方式引導課程。

 

科技支援特教現場,師生教學皆受益

 

這項成果同時回應了教育現場的困境,特殊教育學生類型多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即時調整方式,卻常受限於師資人力與資源不足,無論是校園特教班,或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都需要更多具彈性且有效的工具來支援教學。以人為本的思考並結合科技應用,正是為了弭平限制,協助教師在面對多元需求時仍能兼顧個別化學習與即時教學支援。

 

 

 

實地驗證後結果顯示,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明顯更加投入與專注,低功能組學生因專注於完成任務而減少過往無意識的動作習慣;中高功能組學生則展現更高的學習動機與專注度,參與意願明顯優於一般課程。教師表示,透過遊戲引導學生進入課程,不僅能快速提升參與度,也能有效降低教學壓力,且現場氛圍良好,讓師生互動因此活躍,充分顯示這項成果對教學現場的支持效果。這次成果不僅展現了設計如何將科技真正帶進教室,也提出一個具體且可落實的解決方案。未來,團隊將持續推廣為特殊教育注入更多創新能量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