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科技:跨域整合驅動創新研究與實踐,探索設計與技術領域共創可能性

▲ 《設計與科技:跨域整合驅動創新的研究與實踐》正式出版。視覺統籌:博瀚設計工作室。(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總編輯|劉世南
執行編輯|設計研發組 陳郁真、林耕伃、謝瑩奕
「科技若是答案,那問題是什麼?」在科技創新前瞻的發展下,若將理想與現況的差距界定為「問題」,那麼朝向目標縮短這個差距,就是「問題解決」。
體驗經濟時代下,市場逐漸重視創新、品牌與感性價值,國際領先企業藉由情境議題出發,以感官體驗與思維認同驅動人們的行為改變,開創新的戰略生存空間,同時賦予人們科技結合生活新型態的價值與意義。近年來由於Apple、Dyson、Philips 等設計領先企業的成功,國際間紛紛開始採用設計思考與使用者中心設計等方法,以「以人為本」的視角探討產品服務、市場需求,乃至於社會問題的解法。與此同時,設計界也正面臨數位轉型的全新革命,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如雨後春筍嶄露多元人機協作的可能性,如何掌握新科技知識並賦能予設計流程將成為設計產業的重要趨勢課題。
台灣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研院)長期耕耘國際設計鏈結、設計美學推廣,舉辦台灣設計展、金點設計獎等獎項,發掘並培育設計新秀,帶領設計產業持續發展並創造價值。2022年執行經濟部技術處「設計科技研發暨產研共創計畫」進行設計驅動創新的實務推動,為設計產業建置所需的工具資源,並將設計方法系統化導入於國內技術法人及產業的研發流程,期待未來持續推動設計在研發體系中的影響力,提升產業設計創新效率與可複製性,提升整體台灣設計研發動能。
本書從理論到應用,逐步展開設計驅動創新的實踐推動;以系統化方式鏈結產、官、學、研跨領域合作,探索體驗經濟趨勢下設計與科技互動的未來可能性,並提出示範案例,供相關領域對於設計導入方式的參考,並分別以三個章節收錄內文:
一、「新設計」的學習方法:近幾十年的發展下,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已經不再只是設計者檢視設計流程所獨享的工具,更加擴展至其他領域應用。藉由設計思考的流程步驟,不僅可讓不同領域的人達到良好的合作,成為跨域共創的基礎,並有機會發展出突破現況的創新設計。本章節共收錄兩篇合作研究,探討在科技發展、使用者需求變化、商業模式改變等趨勢下,產、學領域如何應對未來設計人才與職能需求。
二、設計方法的數位轉型機會:設計思考的優勢是在主觀獨創性和客觀分析性之間取得平衡,為商務個案提供創新的策略和觀點,這在頻繁論及數位轉型的現代更足以彰顯其重要性。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設計的流程就是透過整理大量繁複的資料找到可供優化發展的機會,設計師在此流程當中必須重複進行蒐集、判斷、驗證的動作,其本質與人工智慧技術訓練的方式類似,啟發了人們運用數位工具來加速設計思考流程的靈感。本章節共收錄兩篇合作研究,以及一篇數據分析與應用專家觀點專欄,探討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技術將如何影響設計流程,以及設計方法數位化的可能性。
三、設計與產業的共創關係:設研院邀請國內技術法人及企業共同參與,透過實際案例及實驗,展開並研析設計趨動科研創新的三種型態,分別針對技術成熟度低、中、高討論可運用設計探詢技術應用機會、協助關鍵技術實驗測試、到實際促進產品/ 服務/ 系統創新開發。本章節共收錄三篇設研院設計導入產業與科技研發的示範案例,領域跨足智慧移動、智慧機械與智慧生活,合作對象包含五家領域企業、兩家技術研發法人單位,以及一組高雄亞灣觀光情境的科技應用實驗場域。
▲ 設計流程與工具研究(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 設計導入國內企業、技術研發法人示範案例(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本書參與的作者分別來自學界、研發單位、產業,也顯示本書主題研究與實踐的動態推進,主張跨域與跨界(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的合作生態,形成設計導向國家創新系統(design driv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設研院期許未來能逐步完善設計研發共創網絡,強化設計驅動前瞻科技創新的發展脈絡,以基礎建置、產業應用、場域實踐策略持續推進台灣設計影響力。
※《設計與科技:跨域整合驅動創新的研究與實踐》購買,請洽台灣設計研究院「設計點 DesignPin」、不只是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