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城市空間與建築設計趨勢觀察

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也迫使全球許多產業即時應變、思考永續發展策略。台灣設計研究院研析國內外趨勢及案例,透過本文章分享疫情後的城市空間與建築設計變化趨勢,如何運用設計「以人為本(Human-centered)」、「擅長解決複雜問題」、「將創意概念具體化」等特性,重新定義問題(Redefine)並再次定位(Repurposing)城市、建築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大至城市環境、公共空間,小至大眾生活起居及辦公場所,疫情緩和後的新常態將會是什麼面貌?如何設計良好方案以提前預防疫情爆發或快速因應,建築師及設計師又扮演著什麼角色?都是值得大家一起探討與重視的議題。

城市生活圈重塑—微型城市、微動時代概念興起

城市的進步提供民眾快速便利的交通、生活及居住空間,但人口稠密、接觸頻繁的都市也為流行病提供了傳播途徑。根據美國最大建築公司Gensler 《2021城市脈動調查(City Pulse Survey 2021)》,疫情使得人們與城市的關係正產生改變,尤其是擔憂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對健康的危害,超過2/3的受訪者正考慮從都市搬到更小、人口更少的地方,例如規模較小的城市、郊區或是農村[1]。許多國家也開始思考未來能夠抵禦傳染病的城市樣貌,如澳洲墨爾本過去提出的「20分鐘生活圈實驗方案(20-minute Neighborhood)」再度成為討論議題,透過建立多中心(Polycentric)的微型城市,降低各大都會區人口群聚感染風險,讓各中心保有彈性、敏捷應付災害的能力;Gensler也提出Covid-19是微調城市設計的時刻,以15-20分鐘步行路程為範圍,完備各區生態運作系統。

微型生活圈也帶出「微動交通(Micromobility)」概念,其為一種兼具流行、安全、低碳的運輸方式,使民眾保持安全距離,同時兼顧宜居永續環境,除了像國內台鐵、客運進行座位規劃之外,許多國家更是重新設計城市街道與通勤系統,發展快速、輕便、自主並安全移動的流動方式。例如英國投入20 億英鎊重新設計街道、擴充自行車道(Pop-up cycle lanes);波蘭、溫哥華等其他城市也開始重新配置街道規劃,提升騎車和步行友善性,此與城市建築及環境環環相扣,且仰賴都市規劃、城市設計、交通運輸、甚至歷史文化專家之間跨領域專業合作。因應抗疫減少群聚密度,但不能與城市節能永續背道而馳;如何在保有個人空間及肢體距離下,避免產生孤獨感,「Physical, not social, distancing」等概念都將是都市再設計的核心任務。

從人本需求出發,建立工作、通勤、購物、休閒等區內自給自足,強化小規模的生活圈無疑是下一波城市設計方向。隨著疫情趨緩、民眾踏出家門回到原來的生活及工作場域中,除了「安全健康全」將持續為民眾首重考量,也帶出了公平性及永續性等議題。在此趨勢下,都市生活圈需重新設計與調整,「以人為本(非建築物或汽車為核心)」的設計將成為城市及社區規劃主流,透過全面性的設計思考及方法,了解行為驅動因素,提出促進人際互動、效率優化的最佳解決方案[2]

高適應性、高彈性的公共空間設計

疫情當下,許多設計團隊重新思考公園、運動場所、社區中心等公共空間的新定義,運用設計找到社交與安全的平衡點、確保偏遠或弱勢社區也能在疫情危害下獲得重要支持,並制訂相關守則與設計規範。為此,英國設計委員會(Design Council)2020年線上召集建築環境專家,整合設計專業知識,探討如何將設計用於解決更廣泛的城市健康、公共空間和綠色環境等問題,並提出幾點城市空間再設計方向,包含(1)保持開放的公共空間,但須制定一套管理或指導方式以安全使用;(2)利用公共建築如圖書館、體育中心,以提供住宿或安靜的工作/學習空間;(3)街道的重新配置,滿足大眾低密度的娛樂和休閒等群聚需求[3]。此外,美國巴爾的摩市(Baltimore)與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在地設計中心(Neighborhood Design Center)共同提出《Design for Distancing Ideas Guidebook》[4],為公共空間再設計提出解決方案,蒐集了10個臨時性、低成本的設計行動,例如將戶外用餐區與人行道區隔、於隔板上添加人性化元素、易於運輸和組裝的公園模組配件等,提供城市規劃師及設計師在街道、巷弄、空地和停車場等城市環境中打造兼具安全距離及社交功能的互動空間。

在實際使用及功能面上,不論是室內或戶外環境,智慧化、感應式、自動偵測通風系統、聲控操作等「非接觸式」互動型態,都有機會成為空間配置標準,也將作為建築師、設計師未來進行公共場所規劃之基本考量。整體而言,城市須具備高度適應性與彈性應變能力,提供民眾安全信賴的生活,故減少接觸、緩衝空間、多元應用均為未來公共空間設計重點。然而,現有建築物多是單一且固定結構,有待設計規畫更靈活的建築空間,既能滿足短期需求,又能因應臨時變化,未來圖書館、體育館、停車場、機場是否有機會系統性的規劃為短暫遠距工作/學習場域或臨時醫院,甚至透過服務設計改變民眾使用方式及時段都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模組化、可複製的醫療場所設計,有助預防及因應傳染疾病

另一方面,與疫情最為直接相關的醫療院所型態也受到廣泛討論。從19世紀的肺結核大流行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建築師們開始以公共健康為設計理念,現代建築主義成為1920~1970 年代的主要設計形式,以光滑的表面和幾何簡單的設計,減少灰塵和汙染,並引入自然光、空氣和開放式空間[5]。美國建築師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亦指出,若能有目的地進行空間設計,可有效協助預防、控制和治療Covid-19等傳染疾病。可見病房設計應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未來建立新醫院或就診場所時,也應有不同的思維方式[6]

例如美國建築公司MASS Design Group在疫情期間,除幫助紐約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研究建築環境如何影響與控制傳染疾病,更提出《重新設計醫院空間以保護醫護人員》報告,包含動線和空間、觀察室的設計、簡易的視覺輔助工具和設計助推(nudge)都有助於減輕感染傳播及清楚傳達風險。

台灣設計研究院2020年與輔大醫院、小智研發合作,推出可在24小時內依需求靈活組裝出一般病房、加護和隔離使用的「MAC模組化病房」,其中M代表模組化(Modular),易於拆解及國際輸出;A代表可隨環境調適(Adaptable),不受地點限制;C代表可轉換(Convertible),平時可當一般病房使用,急需時可轉換為負壓病房或加護病房。而為了避免環境負擔,除了採用100%可回收材料建造,牆面以奈米材料噴塗,有效隔絕細菌、病毒,降低院內感染風險,更運用燈光和吸音材質營造減壓環境,支持病人及醫護的心理健康。此模組已在輔大醫院12樓整層的病房設計中採用,並有護理站、陽光室等空間規劃,因應不同使用對象之需求。

▲ Mac Ward模組化病房原型設計。

▲ Mac Ward病房空間設計規劃。

▲ Mac Ward模組化病房。

▲ 護理站空間配置及動線設計。

另台灣設計研究院自2020年起與新北市衛生局合作展開《衛生所再設計計畫》,以汐止區及鶯歌區衛生為示範點,讓服務設計研究提前進場,將衛生所依據不同地區、民眾使用需求分為三種形態(都會型、新市鎮型、鄉鎮型),並透過設計導入,包含(1)從視覺資訊的引導,讓民眾在流感季節或疫情下能掌握最新政策;(2)梳理服務流程,讓迂迴、不合使用的動線和空間重新配置;(3) 選用活動型家具,建立方便拆解組裝的模組系統,可因應不同情況機動性調整。如此以使用者視角出發導入服務設計觀點以優化公衛服務現場之模式,將是疫後醫療空間設計的參考方向之一。

▲ 衛生所再設計呈現安心及專業感。

▲ 高齡友善及清晰指標的掛號台。

除了既有醫院的改造,部分行動措施則是將非醫療機構如展會中心、運動中心或火車站等,轉變為臨時性救治空間。例如英國BDP建築事務所參與「南丁格爾醫院(NHS)計畫」,將ExCeL 展覽中心等場域改建臨時醫院,更需仰賴敏捷規劃及設計轉換,包含建造材料的選擇、床位框架等,以符合模組化、輕巧的快速建構需求,其他如就診流程、醫護人員及病患出入動線與互動方式等,都是設計師要一併整合思考的重要環節。

城市復原力需要仰賴設計創新加持

儘管台灣疫情控制得宜,民眾生活逐漸恢復常態,此次疫情仍引發產業、設計師、都市規劃者對於新型態城市生活的更多想像,並刺激台灣城市環境轉型機會。城市環境的設計需要新的方法,其中運用人因工程學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HFE)有助於產出更安全、易於社區和民眾使用的城市空間[7]。設計可因應緊急需求,敏捷提出創新方法,有目的的空間設計能有效預防、遏制和治療傳染病。

而除了在硬體層面讓建築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模組化的病房空間、民眾在家休閒娛樂時間增加需增設隔音設備材、公共空間隔板設置或自動化導入、工作場所及居家空間格局的變化…等,有鑑於疫情後大眾的生活及工作型態、消費行為或是公衛意識的轉變,都會連帶影響到建築及室內設計本質,設計更可作為協助設計師、決策者重新思考或調整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方式,深入了解大眾所需的生活體驗及服務需求,找出健康與永續發展的城市設計提案。唯有因應趨勢持續推動建築設計向前發展,當城市面對下一次災害衝擊時才能有更好的韌性,並以和諧之道,從容地用設計回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Gensler (2021). CITY PULSE SURVEY 2021. San Francisco, US: GENSLER RESEARCH INSTITUTE.

2. Gensler (2021). Gensler Design Forecast 2021. San Francisco, US: GENSLER RESEARCH INSTITUTE

3. Horwill, C.(2020). How the design of places can support the COVID-19 emergency and shape a post-crisis socie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news-opinion/how-design-places-can-support-covid-19-emergency-and-shape-post-crisis-society

4. City of Baltimore, Baltimore, Neighborhood Design Center & JOHNS HOPKINS(2020). Design For Distancing Ideas Guideboo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signfordistancing.org/

5. VIP STRUCTURES (2020). 4 Ways COVID-19 May Chang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Years to Com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ipstructures.com/covid-architecture/

6. 江清泉(民110)。MAC Ward:COVID-19疫情下之醫院設計新概念。臺大校友雙月刊(第137期)。

7. Stevens, N. J., Tavares, S. G., & Salmon, P. M. (2021).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public space under COVID‐19: Exploring urban design interventions through a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pproach.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

文、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建築》雜誌 315期(2021年12月)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官網|https://ta-mag.net/t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ArchitectureMagazin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_magazine/?hl=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