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DI 設計透視器 EP.6:—— 翻轉數位無障礙設計,專訪遊石設計研究總監張家誠、資深研究員林家以

▲ 遊石設計研究總監張家誠(左)、資深研究員林家以(右)持「包容不卡卡」桌遊
提到無障礙,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長長的坡道、人行道上的導盲磚,還是輪椅的藍色標誌?在數位普及的時代,「無障礙」也從實體空間擴展至數位領域。致力於推動「以人為本」設計思維的遊石設計,投身於數位服務已逾十多年,在此次 「 IDDI 設計驅動產業創新」計畫(以下簡稱IDDI)中,正透過人性化的經營理念,落實數位無障礙(Digital Accessibility)設計,並擴散在台灣產業圈擴散,實踐數位平權的永續精神。
數位無障礙設計,落實數位平權
「無障礙設計是在為未來的自己做設計。」遊石研究總監張家誠如此說道。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變化,或是在特定情境下(如抱著小孩而無法自由使用雙手),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使用數位設備上的障礙。因此,數位無障礙設計並非僅為特定族群而存在,而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加包容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公平且順暢地使用數位產品與服務,真正落實數位平權。
本次 IDDI 計畫中,遊石以企業作為受眾,打造了數位無障礙服務的工具包,為企業內部注入數位無障礙設計能量。在這項服務中,前期舉辦工作坊或培訓課程提升企業內部的無障礙意識,了解障礙者使用數位工具時的困境,同理無障礙數位服務的現有缺漏與必要性。而後期則擔任顧問的角色,針對企業現有其況提供客製化服務,協助落實無障礙設計。
翻轉無障礙刻板印象,推動數位設計新思維
▲「包容不卡卡」桌遊(圖片來源:遊石設計)
遊石資深研究員林家以指出:「數位無障礙在台灣與國外最大的差異,就是強制性的法規。」她認為,由於國外法規具有強制約束力,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私人企業,在推動數位無障礙方面的成效通常較為顯著。此外,數位無障礙的發展也催生了數位無障礙專家、顧問及檢測機構等新興職業。
在美國、加拿大及歐盟等地,為了提升數位環境的無障礙透明度與完善程度,自願性產品無障礙範本(VPAT, Voluntary Product Accessibility Template) 已逐步成為全球無障礙評估的重要標準。各大企業會透過 VPAT 來說明其數位產品的無障礙符合程度。林家以形容,VPAT 就像食品成分表,清楚列出數位產品各項功能對應數位無障礙標準的符合程度,幫助企業與使用者更透明地了解產品的無障礙狀況,進而促進更包容的數位體驗。
遊石認為,相較之下,台灣目前主要以認證標章鼓勵業界推動,除了形式較為僵化外,也缺乏實質約束力,使得企業投入的動力不足,整體水準仍與國際存在落差。張家誠補充,目前台灣大眾對無障礙設計的認知多停留在公部門早期,形式較為傳統、單調,卻忽略國外已有兼具無障礙標準與優質體驗的設計。
因此,遊石透過 IDDI 計畫推動全球無障礙實踐的向左移(Shifting Left)概念,即在產品開發週期的前半段—策略規劃與設計階段,納入數位無障礙的概念、知識與設計原則。透過這種前置導入的方式,不僅能更有效降低後期修正的成本與風險,還能確保無障礙設計與產品體驗深度融合,從根本提升數位產品的可及性與包容性。
▲ 團隊遠赴加拿大進行數位無障礙專家論壇(圖片來源:遊石設計)
為落實數位無障礙顧問服務,在工具開發方面,遊石團隊在 IDDI 計畫的支持下,遠赴數位無障礙發展成熟的加拿大,舉辦多場深度訪談與論壇,與數位無障礙領域的專家交流。此次行動,除了關注數位軟體層面,也涵蓋硬體應用,團隊特別針對加拿大多家知名銀行的 ATM 進行場域研究,透過全視角學習並分析優秀的數位無障礙產品體驗,以深化遊石設計的專業能力與服務價值。
同時,團隊與「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合作,共同探討台灣當前數位無障礙的發展現況與挑戰。透過視覺障礙族群的視角,深入了解他們在數位科技應用上的實際需求與使用痛點,進而為遊石在數位無障礙服務的推動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推廣數位無障礙工具包,遊石設計了「包容不卡卡」設計工具,並籌辦工作坊邀請目標企業參與,透過沉浸式體驗擴展參加者的視野。回顧工作坊過程,與會者嘗試從視障者的角度使用數位產品,這一過程幫助許多與會者開始學習同理不同障礙狀態的用戶。張家誠表示:「參加的人都非常震驚,原來產品設計的邏輯與實際體驗是如此不同。」透過這樣的體驗,不僅能讓參與者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著想,企業主也能從更多元的角度思考產品的實用性。無論是數位無障礙工具包還是「包容不卡卡」設計工具,都不僅是遊石的單一產品,而是顧問服務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旨在實踐「Shifting Left」的概念,幫助企業將無障礙設計前置於產品開發流程,為企業的無障礙思維奠定基礎,並提升產品的完整性。
透過這次 IDDI 專案,遊石進行了內部改革,為團隊成員提供無障礙設計培訓。在前期,舉辦一系列的研習課程,並結合實作練習。這個過程不僅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設計師的思考方式,還使他們從 Microsoft 的 Inclusive Design 開源資源中學習如何同理多元狀態的使用者,並將 WCAG 數位無障礙設計標準實踐於日常工作中。經過培訓後,遊石的設計團隊已具備了數位無障礙設計的思維與實作能力,能夠從產品設計的初期階段起,主動檢視專案內容是否符合無障礙標準,從而在提升產品可行性的同時,也確保其美觀與流暢的使用體驗。
透過 IDDI 計畫,遊石成功顛覆了數位無障礙設計的刻板印象,讓無障礙不再是產品開發後的補救方案,又或是為獲取認證標章的一張門票,而是設計前期就應納入的核心元素。同時,也證明無障礙設計並不等於犧牲美感,而是能與創新並存。未來,遊石將持續推行這套標準化流程,讓數位無障礙設計不僅「合規」,而能更貼合使用者需求,讓無障礙設計成為數位時代的新標準。
融合時代趨勢,打造更完善的數位服務
▲ 包容不卡卡工作坊體驗過程(圖片來源:遊石設計)
針對這次 IDDI 的專案,遊石期待合作企業能將無障礙職能訓練納入常態機制,讓新鮮人從進入職場的第一天起,就能接觸這項概念,讓產業的變革從教育開始,企業人才能真正內化無障礙的思維。
目前,遊石設計針對數位無障礙的合作對象以金融業為主,未來也希望加速數位無障礙設計的普及,同時保持開放態度,迎接更多跨領域合作機會。接下來,團隊將專注於優化現有專案,並探索 AI 技術與無障礙設計流程的結合,以提升設計效率。此外,遊石也希望與公部門與社福機構合作,提升公眾對數位無障礙的認識,從商業價值走到社會意識的形成,讓無障礙的落實更有感。
數位無障礙設計不只是技術或法規要求,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透過設計驅動創新,期待遊石與更多夥伴攜手,讓無障礙成為數位時代的新方向。
註 1:VPAT,全名為 Voluntary Product Accessibility Template。VPAT 最早由美國政府為了符合《康復法案》第 508 條(Section 508)所推動,目的是確保聯邦政府採購的資訊與通訊技術(ICT)產品符合無障礙標準。隨著 WCAG(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等標準的影響力擴大,VPAT 也成為國際市場評估數位產品無障礙性的關鍵工具。
遊石設計簡介
遊石設計創立於 2009 年,專注於使用者體驗與服務設計,致力於推動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團隊曾獲德國 iF 傳達設計獎、亞洲最佳 ATM 使用者體驗設計獎等肯定,並服務美國、歐洲、亞洲多國客戶。遊石設計不斷學習與創新,透過跨領域合作,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美好體驗,期待與全球夥伴共創設計價值。
於 2024 年參與「IDDI 設計驅動產業創新」計畫,開發數位無障礙設計工具包,為企業提供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顧問服務與數位無障礙教育訓練課程。
IDDI小百科
「IDDI 設計驅動產業創新」( Industrial Design-Driven Innovation,簡稱 IDDI ) 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之設計創新專案,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並以提升企業設計位階及設計價值為目標,並推動設計導入開發流程之中,協助產業發展創新商業模式,深化服務價值。
「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