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也迫使全球許多產業即時應變、思考永續發展策略。台灣設計研究院研析國內外趨勢及案例,透過本文章分享疫情後的城市空間與建築設計變化趨勢。疫情緩和後的新常態將會是什麼面貌?如何設計良好方案以提前預防疫情爆發或快速因應,建築師及設計師又扮演著什麼角色?
百年歷史的台灣小吃餐廳度小月,在疫情之下真正經歷了小月的洗禮,開始思考後疫情時代,華人共食的餐具該如何重新設計。除了度小月內部員工正在積極應變,也希望藉由設計產學合作來跟年輕一代集思廣益,為華人共食文化設計出新的餐具方案。
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設計獎近日公布2021年設計新秀獎(iF Design Talent Award)得獎結果,台灣科技大學5件作品獲獎,其中由台科大建築系陳建勳、賴翰宇、葉俊毅設計的碳捕集淨化塔獲得年度大獎。
專案執行七屆以來已累積2500件以上的學生提案、超過650位學生及44家企業單位響應,逐漸成為不少企業指定用來解決問題的「創新設計實驗室」!今年的出題企業與題目更加多元,徵件將於8月30日熱烈啟動,10月4日截止,歡迎各校設計好手投件!
說到「花紙轉寫」或「轉印技術」,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uniqlo的設計款T恤,將圖案轉印到服裝材質,其實,轉印技術應用在瓷器時,不論網版設計、底片製作、分色套印、色彩研磨和貼印燒製等工序,都要求精湛的職人手藝,新太源是鶯歌第一間花紙轉印公司,也是如今少數仍屹立不搖的獨特印刷業者。
T22計畫從經濟面的角度來關照產地的發展,終極目標不只是做陶瓷商品,而是醞釀一個新的地方生態系統。既然目標在於形成生態系,輔導範圍就不僅是單一店家或品牌,而是願意邁向這目標,為此付出努力的鶯歌商家們。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產地學院」應運而生。
今年六月起,本院邀請產、官、學、研專家,籌辦一系列政策工作坊,透過對台灣設計生態系的現況盤點,調整分析概念架構。更針對設計生態系統架構的每個構面,透過優劣分析探討台灣設計生態系的優劣勢,再從中發想激盪主要策略與行動方案,共創台灣設計未來藍圖。
2020年初,T22計畫的「產地一顆星」企畫從先前的企業診斷邁向了新階段──在日方團隊的建議下,許世鋼決定要推出具有許家味、鶯歌味與台灣味的新陶瓷品牌。為了讓新品牌一次到位,設研院委請「兩個八月創意設計」一同參與品牌企劃,並且操刀商品與品牌識別形象設計。
循環經濟是近年最受到關注的議題之一,設計過程除了考量外觀與功能,如何讓資源持續在產業中循環使用,成為設計師、製造者必須思考的課題。在台灣設計圈中,也有這麼一群人持續努力著,「點睛設計」正是其中之一。讓我們一起瞭解他們如何運用「在地零碳材料」的循環設計。
微電流面膜為標籤印刷領頭大廠「正美集團」和獲獎無數,且常與不同企業跨域合作的工業設計師謝榮雅合作所推出的創新產品,是正美集團為內部技術找尋新的應用與市場。從概念到量產,於設計與製造之間進行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在設計階段就先考量生產方式、成本結構,讓產品能夠在製造端、市場端被驗證,進而成為商業模式。
自創業後,大約每隔5、6年,新旺集瓷就會主動迎來大幅度的變革,這回更不尋常,他們早已不是陶瓷產業的菜鳥,即便無法年年締造銷售佳績,至少也穩健經營。為什麼要投注心力與經費,還要放下身段來,參加T22產地振興計畫,與日本中川政七商店重新學習打造品牌?
岸頭於2017年成立,推出各式精緻文具先後獲得金點設計獎的肯定。為使品牌永續經營,岸頭有兩大重要經營策略:「以市場回饋持續優化」、「控管成本、擴增品項」。因為有製造端豐富的加工知識以及國際貿易背景,結合設計端對工法製程掌握的重要性,設計師了解每個工法的加工限制,加上雙方對設計創新產品的共識,讓設計與製造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