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技術如潮水般湧入各個產業,室內設計會是被取代的對象,還是帶領轉型的角色?我們邀請到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創辦人林彥穎,從他多年的空間實踐與文化思考,談談室內設計在台灣當下的面貌—介於創意與規劃之間,既是生活的容器,也是歷史與科技的交會點。
「做品牌,不是去迎合市場,是創造市場。」天晴設計創辦人暨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執行長 易瑋勝(Alan),在品牌建立上具有豐富經驗,著名的雙囍杯「喜器」品牌、複合礦砂瓷土咖啡濾杯的「澗水藍」、以及高度文化工藝的盒裝包材「三木匣」,都是他與天晴設計師共同努力的結晶。
從企管系畢業的優視覺溝通總監 王德明,也是現任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說著自己的求學經歷時,有設計人的浪漫卻也帶著商人的務實,「設計不能只是美學」他笑著說。
廟宇裡的香,承載著無數人的祈願。你是否想過,燃燒後的灰燼會去到哪裡?「手手有限公司」收集了這些原本將被遺棄的香灰,攜手「或心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將它們轉化為能長久陪伴生活的器物,將祝福延續在日常之中。
設計如何從一張地膜開始,讓循環材料真正改變台灣的土地?為解決農業廢棄物與現今塑膠農具造成的汙染問題,褚仰展返鄉創辦「均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均苑),並攜手「鐿昇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鐿昇)提出植物纖維地膜與水果套袋的循環解方,獲得 2025 iF 設計獎肯定,成為近年永續設計中備受矚目的案例之一。
隨著全球環境危機日益加劇,循環經濟正成為未來經濟模式的重要方向,循環設計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綠盒循環設計Leafer是一間協助企業進行循環經濟轉型的設計公司,其開發的循環設計工具 「C-BAT」,更奪得2025年iF 設計獎。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綠盒如何為臺灣的循環經濟注入更多可能性!
1949年成立於台灣岡山的志斌食品,已成為許多台灣人的家鄉味,是家家戶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醬。剛起步時,志斌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家庭工廠,如今已壯大為拓展國際的企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志斌在這70年間成長茁壯,成為台灣之光呢?
山霧設計希望帶給消費者的全新感官體驗——透過香氣、視覺、觸覺的融合,讓人們與環境建立更深層的連結。為實現這理念,山霧積極參與「IDDI 設計驅動產業創新」計畫,並藉此開發專利技術與模組化設計,同時利用募資活動探索市場需求,使品牌不僅在設計美學上有所突破,更提升了市場競爭力,推動品牌在全球的擴展與深耕。
致力於推動「以人為本」設計思維的遊石設計,投身於數位服務已逾十多年,在此次 「 IDDI 設計驅動產業創新」計畫(以下簡稱IDDI)中,正透過人性化的經營理念,落實數位無障礙(Digital Accessibility)設計,並擴散在台灣產業圈擴散,實踐數位平權的永續精神。
將經典文物結合創意,用設計轉譯流行趨勢,創造出多項話題性商品,對於如何說故事、打造有質感的台灣設計商品,谷吉創意創辦人洪榕希很有一套自己的作法。去年,洪榕希透過參與「 IDDI 設計驅動產業創新」計畫成立「GUJI 谷吉創意」,以品牌價值加值商品,未來也將成為故宮的聯名品牌之一。